首页 | 组织领导 | 信息公开规章制度 | 年度工作报告
通 知 公 告
信息公开栏目
当前位置: 首页>>信息公开栏目>>学位学科>>拟新增学位授权点申报及论证材料>>正文

2015年增列硕士学位授权点申请表

2016年11月01日 18:47  点击:[]

索引号

附件4

2015年增列硕士学位授权点申请表

硕士学位类别:

设计学 (1305

申报单位名称:

 安徽工业大学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制表

2015515日填



申请增列设计学硕士学术学位授权点论证报告

设计学作为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应用学科,已经由以前注重设计对象的艺术形式和风格,逐步转变成具有协调人与技术的关系、与制造业和文化产业深度关联、以及保证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通过设计创新获得领先地位的重要特征。因此,随着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推进,我校增列设计学学位授权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招生计划与国家产业转型和地方设计人才需求相匹配

本一级学科首次计划招生15名,第二年计划招生20名,第三年开始招生计划拟稳定在30/年。

1.1设计创新已成为产业转型升级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战略举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高层次设计艺术人才

随着我国资源型产业的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自主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已上升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在信息技制造与服务业融合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开始出现了以技用和模式内核的新经济态。设计作为包含技产业和模式新的智慧加工增值过程,已成为当前我国产业结型升的重要环节。2014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文件,设计已成为国家方式、调结构、实现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措。

设计产业的发展要靠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但当前我国高端设计人才培养无法满足国家战略需要。人社部自201110月起已连续将创意设计列为急需紧缺人才的服务领域之一,可见高层次设计人才的培养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1.2 安徽实现 “三个强省”战略目标,急需高层次设计艺术人才

设计产业是安徽建设“三个强省”战略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设计服务业是统筹推进制造业、建筑业等产业转型升级的平台和基础,是建设经济强省的重要依托;二是我省有徽派传统文化优势,发展新型文化业态,催生更多文化产品,是打造文化强省的重要举措;三是设计产业本身就是低碳产业,在与传统制造产业融合中能有效地解决资源、能源和污染等环境问题,可为实现生态强省提供战略保障。

近年来,合肥、芜湖、黄山、马鞍山等地创意产业园、工业设计城和设计产业基地陆续建设,设计产业以年增值超过20%的发展势头,正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同时,周边苏浙沪地区的设计产业发展更为迅猛,产业发展不仅为高端设计人才的集聚提供了条件,同时对高层次设计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加紧迫的需求。

   1.3 我省设计学高端人才教育资源严重不足,亟待改善与充实

目前我省仅合肥工业大学与安徽工程大学两所高校设有设计学一级硕士点,2015年总招生人数为45人,高端设计人才培养与设计产业发展严重不符,亟待改善与充实。我校设置设计学一级学科硕士点生源保障充足,一是我校现有设计本科专业6个,招生规模近300人,有部分学生希望能在母校进行研究生的学习;二是我省设计类本科人才培养规模每年在5000左右,部分本科生有继续深造和提升的现实需求;三是马鞍山及周边装备制造企业和设计院所均与我校有长期的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关系,基于地缘便利,部分技术骨干有在我校设计学科继续深造的愿意。

因此,从社会发展、区域经济与区域人才培养方面而言,在安徽工业大学增列设计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具有现实必要性和紧迫性,且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 培养目标定位与区域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相适应

指导思想:安徽工业大学设计学科依托机械、电子、信息、材料等工科专业及经济、管理等文科专业,已形成工、艺、文结合的学科链创新链 硕士人才培养以设计服务为基础,整合技术、材料、工艺等科技,立足安徽、服务长三角的产业发展和未来智慧化生活需求,力争与长三角地区高校、优势制造业和新兴创意文化产业协同共进。

目标定位:本学科培养具有设计理论研究和设计创作实践等综合能力,能够在产品系统设计、徽文化创新、企业品牌管理、信息及交互等相关设计领域内从事研究、设计、管理等工作,可服务产业系统设计和社会文化创新的高层次设计人才。

能力要求: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意识,良好的科学素养与职业道德,较好的团队协作和创新精神;能够综合运用设计学科相关知识,熟练使用现代设计工具,系统解决较复杂的设计问题,满足行业和企业发展需要。

1)机械装备与工业设计方向,具备机械装备类产品的形象构建和高端造型能力,能够分析并解决机械装备的产品形象及系统设计等问题;

2)徽文化传承与设计创新方向,具备研究徽州文化遗产和创新文化应用的能力,能够解决徽文化在视觉、造型、数字化等产业中的展现传承和创新应用问题;

3)品牌塑造与设计管理方向,具备企业品牌形象策划和品牌管理的能力,能够分析并解决企业在品牌塑造和品牌推广传播中的系统问题;

4)信息与交互设计方向,具备产品数字化开发和交互模拟的能力,能够解决虚拟制造和数字化交互设计过程中的展现和体验问题。

3 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与学科内涵发展相吻合

3.1培养方案

必修环节包括: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不少于30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不少于16学分,实践和创新学术活动有明确要求。科研和学术要求包括:发表学术论文1篇,参与设计实践1项;完成与学科方向相一致的学位论文。具体参见附件:安徽工业大学设计学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试行)。

3.2 培养模式

3.2.1三类工作室模式

工作室培养模式以课题研究和项目驱动为主体,引导研究生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充分实现“构思源于生活体验、方法强调理性技术、过程注重设计研究”的教学目的。工作室分为三类:一是专业工作室,以学术研究方向分类,以前沿课题研究为驱动,由导师带领,以培养理论研究能力为目标。目前有工业设计、徽文化传承与创新、品牌管理、信息交互4个专业工作室。二是综合工作室,以创新项目为驱动,由团队负责人带领,导师不定期参与指导,以培养团队工作能力为目标。目前有综合工作室1间,在建3间。三是实践工作室。以材料、工艺及设备分类,以实践项目为驱动,由实验师带领,以提高实践能力为目标。目前有数字化设计、金属艺术、数字交互、材料成型、表面处理、数字印刷6个工作室,并在建认知心理、创客空间等4间。

3.2.2 三种开放合作模式

开放合作的培养方式以交流合作为主体,以开拓学生视野、提高综合能力为教学目的。开放合作模式包括三种:一是国际化。与美国、韩国、意大利、台湾等高校加强合作,采用讲座、工作坊、交换生等方式,促进研究生国际交流,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与行动能力的高端设计人才。 二是区域合作。与南京、合肥、上海等多家高校建立设计人才培养联动机制,通过不定期的研究生互访交流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以弥补产业区域不同带来的人才培养短板,提升培养质量。三是产学研合作。与广东工业设计研究院、金螳螂、中影集团等多家企业、研究机构签订联合培养协议,通过科研合作和产品研发等方式促进研究生教学和设计实践的有机结合。为提高研究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聘请高水平的企业导师参加研究生培养,不仅为研究生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平台,也可通过形式多样化的教育,实现了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

4 质量保障条件

  4.1 师资保障

我校设计学科秉持“工艺结合、学科融合”的发展理念,已拥有一支学术水平较高、科研能力较强、创新意识及工程实践经验较丰富的师资队伍。目前有专兼职教师共55人。其中校内专职教师40人,其中教授8人,副教授 8 人,讲师2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9人,在读博士7人;硕士生导师16人。校外兼职教师15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人,高级工程师7人。学科师资队伍特征鲜明:第一,具有多学科、多专业兼容互补的建构优势。教师专业包容美术学、设计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机械设计等,形成了有利于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培养和跨学科合作研究的师资优势;第二,师资队伍具有较为丰富的研究生培养经验。学校从2005年开始在机械工程学位点培养工业设计方向研究生,2012年获批工业设计自主设置二级学科硕士点,2014年获工业设计工程硕士授予权,企业导师均来自康佳电子、金螳螂建筑装饰等大型企业,实践经验丰富。

   4.2 日常教学保障

   目前我校图书馆馆藏与本学科相关的专业图书共计32万册(中文31万册,外文1万余册),中外文期刊百余种(中文72种,外文37种),中外文电子资源数据库近20种。学院图书资料室拥有各类设计工具书、图册、画册、专业书籍和期刊资料2000余本。拥有研究生培养工作室、实验室、画室、创作室等教学场所近二十间,面积近2000平米。学校新建的教创楼将于20166月正式投入使用,学院已在其规划新建硕士生导师工作室20余间,硕士研究生工作室、高性能渲染计算机工作室等10间,以及研究生多媒体教室、研讨室、多功能报告厅、展厅等教学场所。

4.3 实践能力培养保障

近年来,设计学科不断加强实验室、实践平台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目前,学科建有数字化制造、金属艺术、数字媒体等近20个实验室,总面积约2600平方米,各种设备仪器1000余台套,实验室设备及相关软件原值近1000万元;拥有工程院工业设计中心、现代设计研究所、校市合作共建了马鞍山工业设计中心等学科平台;与中国家电研究院、广东工业设计城等十余家单位合作共建了“安徽工业大学设计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实践基地”。形成了与人才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内容相配套的实践教学基地,不仅有力地保证了教学质量,更能孵化高质量设计创作成果,有效保障设计学高层次人才实践能力培养的需求。

4.4 组织制度保障

学校和学院建立了招生、培养、学位授权等全过程质量保障制度,以及毕业生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跟踪的长效机制。学院重视设计学学科规划和建设,聘请了南京理工大学设计学科博导李亚军教授为兼职教授,全程指导学院学科建设和学位点建设,专门设立了由本校导师和来自相关高校和行业的专家组成的学院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结合实行校、院和学位点三级管理机制,建立了规范的学位点建设与培养工作管理制度,包括学位论文专业规范实施细则、校外实践教学质量监控办法、研究生科研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指导意见等,能为设计学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

5 自身的优势与特色

5.1设计学科基础和相关工科交叉融合的学科依托优势

1999年我校开始建设设计学工业设计本科专业,仅迟于安徽工程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现设有工业设计、产品设计、视觉传达、数字媒体、环境艺术、公共艺术6个本科专业,拥有工业设计二级学科自主设置学术性硕士点、工业设计工程硕士点。学校以工科为背景,机械工程、计算机、材料等优势学科能为设计学硕士的工、艺、技能互补培养提供支撑和知识结构搭配。自身的学科基础和相关工科依托的交叉融合,对建构符合国家需求的设计服务业和相关产业融合的设计人才,建构跨学科交融的“学科共同体”,共享学校跨学科研究资源有现实意义,对培养“工艺结合、产业融合”的高层次复合型设计艺术人才能提供优质环境。

5.2 “教、学、研、产”互动和协同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优势

学院积极加强与高等学校、科研单位、企业在课程教学、科学研究、导师互聘、设计创新成果转化、资源平台共建共享等方面的密切合作和优势互补,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先后与同济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高校和中国家电研究院、中影集团等企事业单位建立了校际合作——聘请专家教学、讲座、互派交流、合作办展、设计服务等,实现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共建、协同创新机制。成功探索了工作室教学模式和开放合作办学模式,获省教学成果三等奖一项。不断完善“教、学、研、产”一体化的人才培养体系,确立以成果产出为动力的“研究型”、“课题化”、“主题式”、“服务性”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机制,获批省重大教改项目1项。采用“教、学、研、产”互动模式,校市合作共建了马鞍山市工业设计中心,承接了一系列的设计服务项目,承办了安徽省教育厅主办的安徽省工业设计大赛;协办了省经信委的“江淮杯”工业设计大赛,我校教师的设计服务成果斩获了本次大赛的金奖。

5.3 科研与社会服务基础的优势

近年来,设计学科主持或完成各类纵向项目40余项,与企业合作开发横向项目到位总经费近800万;出版学术著作、规划教材、发表作品160部(件);获得省部级以上奖项20余人次;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有多篇论文被EI检索或CSSCI收录。特别是学科坚持“立足皖江城市带,服务安徽”的办学思路,不断拓展设计服务空间。一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优化运行机制,遵循“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协同创新”的原则,加强与企业、政府的联系和合作,建立中心、研究所等学科平台,联合申报项目,为企业提供产业优化升级和多元化的设计服务;另一方面,基于“学校、教师、学生”的全面发展,科研和社会服务反哺人才培养,为研究生教学提供专业实验、项目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提供支持。学科为地方经济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5.4 实践创新经验及其成果积累的优势

   本学科将传统设计教育“传带式”、“感悟式”教育模式与工科教育的“大工程教育”理念相结合,提出并实施“基于项目驱动”的设计创新教学思路。教学中,坚持教、学、做并重、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并用、课内外实践教学并举的“三位一体”设计创新实践教学新体系。课堂教学中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成绩显著。近年来学生共取得国际奖项3项,国家级奖项98项,其中全国一等奖28项;省级奖项500余项,其中省特等奖、一等奖共计74项。在此基础上,学生申请国家专利100余项。同时遵循“师生进企业、企业进学校、项目进课堂”的原则,加强“教”一体化的进程,实现设计教育和设计产业的接轨。

   综上所述,在我校设置设计学硕士学位授权点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战略,能解决我省高层次设计和创意产业人才匮乏的现状;有师资、教学条件和实践资源的保障;有学科依托、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设计服务和实践教学模式等方面的特色和优势;并且对完善学校学科体系,拓展社会服务产业链具有现实作业,对提高安徽设计艺术教育的整体水平,服务三个强省战略有现实意义。


附:安徽工业大学设计学一级学科研究生培养方案(试行)

   11培养目标

目标定位:本学科培养具有设计理论研究和设计创作实践等综合能力,能够在产品系统设计、徽文化创新、企业品牌管理、信息及交互等相关设计领域内从事研究、设计、管理等工作,可服务产业系统设计和社会文化创新的高层次设计人才。

能力要求: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意识,良好的科学素养与职业道德,较好的团队协作和创新精神;能够综合运用设计学科相关知识,熟练使用现代设计工具,系统解决较复杂的设计问题,满足行业和企业发展需要:

1)机械装备与工业设计方向研究生具备机械装备类产品的形象构建和高端造型能力,能够分析并解决机械装备的产品形象及系统设计等问题;

2)徽文化传承与设计创新方向研究生具备研究徽州文化遗产和创新文化应用的能力,能够解决徽文化在视觉、造型、数字化等产业中的展现传承和创新应用问题;

3)品牌塑造与设计管理方向研究生具备企业品牌形象策划和品牌管理的能力,能够分析并解决企业在品牌塑造和品牌推广传播中的系统问题。

4)信息与交互设计方向研究生具备产品数字化开发和交互模拟的能力,能够解决虚拟制造和数字化交互设计过程中的展现和体验问题。

   1.2学科研究方向

1)机械装备与工业设计

2)徽文化传承与设计创新

3)品牌塑造与设计管理

4)信息与交互设计

  1.3学制、学习年限及培养方式

1)全日制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在校学习基本学制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实行弹性学制。包括完成学位论文答辩。

2)研究生的科研及论文工作实行导师负责制,鼓励以导师为主的指导小组集体培养。

    3)课程学习和研究活动实行学分制。在导师指导下按照不同研究方向的要求确定选修课程。在培养过程中,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和论文工作可以分阶段、也可以平行或交叉进行。

   1.4课程设置

   硕士研究生在攻读学位期间,课程应最低修满30学分,其中学位课程最低达到16学分,非学位选修课程最低达到14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开题报告2学分,社会实践1学分。

   跨学科专业的硕士生,必须在导师指导下选修两门或两门以上的本科生主干课程作为补修课程,补修课程只计成绩,不计入研究生阶段的总学分。没有补修成绩或补修课程考试不合格者不得进行论文答辩。

  1)各类课程设置与学分安排

类别

序号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分

学时

开课单元

备注

学位课程(不少于16学分)

1

自然辩证法概论

1

18

1

必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

36

2

3

研究生综合英语

2

60

12

4

研究生英语视听说

1

30

34

5

设计方法论

2

36

1

6

设计学原理

2

36

1

7

设计社会学

2

36

1

8

设计符号学

2

36

2

9

设计学专题研讨

2

36

2

学位课程合计

16

324

非学位课程(不少于14学分)

1

创新学术讲座

1

18

14

必修

2

专业文献选读与论文写作

2

36

3

选修

3

设计管理

1

18

4

品牌形象设计

2

36

5

产品创新设计理论

2

36

6

产品设计与制造

1

18

7

计算机图形学

2

36

8

交互界面设计

2

36

9

设计传播学

1

18

10

设计文化学

1

18

11

民间文化应用研究

2

36

12

知识产权基础

1

18

1

13

信息检索

1

18

1

14

产品设计专题研究

2

36

15

交互设计专题研究

2

36

16

品牌设计专题研究

2

36

17

设计文化专题研究

2

36

18

科技文献读与写

1

30

14

滚动

开出

19

高级英语口语

1

30

14

20

学术交流英语

1

30

14

非学位课程合计

30

576

补修课程

1

造型设计基础

72

1

2

设计手绘表现

72

1

3

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

80

2

补修课程合计

224

4

  注:(1)单元1——第一学期1-10周,单元2——第一学期11-20周,单元3——第二学期1-10周,单元4——第二学期11-20周。研究生课堂教学任务分别安排在单元123内进行,单元4进行开题准备工作,要求在单元4末期进行开题答辩;(2)新生在入学前通过CET6(有效期不超过3年)级等的可免修《研究生综合英语》、《研究生英语视听说》,用非学位选修《科技文献读与写》、《高级英语口语》和《学术交流英语》课程的3个学分冲顶学位英语的3个学分。

  2实践训练环节

   每名研究生均需参加总计不少于68周的教学实践活动,或根据专业特点安排的专业实习。教学实践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例如专业课程的辅导、答疑、批改作业、带本科生实习、实验、课程设计、协助导师指导毕业设计等。实践(实习)完成后写出报告,由指导教师写出评语,硕士点所在系领导核批合格后计算学分。提交报告交导师签字认可,在申请答辩前将导师签字的书面材料交学院研究生秘书保管,记1学分。

  3)创新学术讲座

    硕士研究生必须选修创新学术讲座,取得相应学分。参加每次讲座,写出学习心得,由导师签字验收;缺席三次以上(含三次)者,必须从新补修,否则不给学分,不予参加学位论文答辩。

创新学术讲座的具体安排如下表(选听其中的九项):

序号

       

 

1

用户体验与现代设计

2

2学期

2

系统设计研究

2

2学期

3

可持续系统设计研究

2

2学期

4

产品开发设计

2

2学期

5

公共艺术设计创作

2

3学期

6

品牌形象设计

2

3学期

7

数字艺术设计与实践

2

3学期

8

交互界面设计

2

3学期

9

图形设计研究

2

3学期

10

视觉设计实践

2

3学期

11

其他

2

3学期

   22     学时,   1    学分

   4学术活动

   每名研究生必须参加3次各类学术活动,申请论文答辩前完成2次公开学术报告,合计1学分。公开学术报告至少有一次是院学科点及以上做的学术报告或参加国内外本学科高水平学术会议所做的报告。

   在学习期间除了积极参加学术活动以外,应该向导师提交有针对性的书面读书报告或研究报告4份,并在适当场合作口头汇报,其中1份要在学校或学院的学术论坛上公开做报告。报告结束后,由组织单位填写学术报告登记表,连同读书报告或研究报告,经指导教师或学院学术机构根据报告质量写出评语,合格后计算学分。

   鼓励研究生参加国内外本学科高水平学术会议,认真完成学术交流活动,会议结束后,填写参加学术会议登记表,并提交会议交流报告后计算学分。

   在申请答辩前将导师签字的书面材料交学院研究生秘书保管,记1学分。

   5)科学研究及学位论文要求

  开题报告

   研究生在导师指导下进行学位论文选题。从本学科出发,着重选择对国民经济具有实用价值或学术意义的课题,通过研究能对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效益作出贡献;课题要具有先进性,能在撰写论文中提出新见解。课题工作量和难易程度要恰当,能在规定时间内做出结果。课题尽量结合教研室或导师的科研任务进行,由导师提出一些课题供研究生选择决定,以有利于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在经费和物资条件方面有保证。同时,选题也要切合研究生本人的基础和特长,提倡在一定范围内由研究生自己提出课题,征求导师同意后定题。

   以书面和讲述两种方式,就论文选题作答辩,必须提前一周在研究生学院网页网上培养表格系统中填写相关信息,在开题报告中公告。成绩按通过/不通过登记,计2学分。

通过系统地查阅文献资料(阅读量一般在四十篇以上,其中外文文献应占三分之一以上,并提交文献综述报告),了解国内外科技动态,调查实际情况和进行探索性研究工作,于第三学期前四周通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未通过者,应在2个月内补作开题报告;仍未通过者则终止学藉。

   开题报告内容包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研究内容,预期结果,重点阐明关键问题与创新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等,说明已有实验条件、存在的主要问题、工作进度安排与完成日期等。一般应为0.5-1.0万字,书面选题报告按学校硕士《安徽工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与书写格式》和《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GB7713-87)的有关规定撰写。

由学院统一组织安排研究生论文开题报告会,通过有关专家(3-5名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或博士)的充分评议,使论文工作计划有一个切实可靠的基础。有关教研室、实验室应积极为研究生的论文工作提供物质条件。

每个研究生应认真填写科研专题调查及开题报告,经导师同意和有关专家审查签字后报学院批准后执行,不得任意更改。

   论文中期考核

   要求研究生必须以书面和讲述两种方式,作论文研究中期进展报告,必须提前一周在研究生学院网页网上培养表格系统中填写相关信息,成绩按通过/不通过登记。

须有至少3名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博士学位者对中期报告进行考核,就课题的理论分析、实验方法、数据、结果的可靠性、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及初步结论的正确性等进行评审,就学科培养方案对课题中期进展和阶段成果水平等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对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提出指导性建议。对一次或二次仍未能通过者,做出相应的处理规定。

  学位论文评审

   学位论文必须是系统完整的学术论文,要体现充分的工作量和成果的先进性。论文的主要工作能充分反映作者在本学科领域内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创新性工作至少应在理论分析、设计方案、计算方法、实验方法、实验设备、测试技术、数据处理、工艺方法等任一方面有一定的新见解,取得某些新的结果或一定的革新或改进。学位论文的主要工作,特别是创造性工作,必须是研究生独立完成。用于论文研究的实际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年。

   论文写作要文句简练、通顺,条理清楚,逻辑性强;概念清晰,分析严谨;方法、步骤清楚,数据真实可靠;图表清晰,研究结果表达准确,提出结论实事求是。论文撰写应遵守《安徽工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与书写格式》的要求,并按标准封面装订。

   完整的学位论文经导师审查同意后送学院进行预审查。由研究生学院组织或者委托学院组织论文预审,申请者本人及导师不得参与,论文评阅人名单应对学位申请人保密。评阅意见及评分由学院研究生教学秘书通知导师并转交申请人。

    聘请2位同行专家对论文进行评阅,如2位专家均持否定意见或者有1位专家持否定意见,再增聘1位专家评阅后仍持否定意见,属论文评审不合格,不能参加论文答辩。预审后,评阅意见为“修改后可以参加答辩”、论文改动量不大的,两周内完成修改,再给予复审。复审不通过的,属论文评审不合格。

   预审通过后正式向研究生学院提交论文答辩申请。论文没有通过专家评审的,至少须在一个月后方能再次提出申请。

   对涉及国家机密或需保密的论文,由导师提出报告,学院审核后报校研究生学院审批。审批同意后可在一定范围内评阅。

   学位论文答辩

    在申请答辩之前,硕士生至少有一篇与学位论文选题有关的以研究生为第一作者(或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为第二作者)的学术论文在省级以上(含省级)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或被录用),或国际会议论文(增刊和国内会议论文除外),或排名前四的发明专利。否则不予参加论文答辩。

   完成所有培养环节并通过学位论文预审者,按照《安徽工业大学硕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进行答辩申请并参与答辩。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人员按《安徽工业大学关于授予具有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人员硕士学位的实施办法》进行。须提前一周在研究生学院网页网上公告系统中填写相关信息进行答辩公告。

   答辩委员会的组成由学院负责聘请。正式答辩前半个月由答辩秘书将论文送交答辩委员。答辩委员会的组成由学院负责聘请。正式答辩前半个月由答辩秘书将论文送交答辩委员。

   各培养环节时间要求

   论文开题报告、中期报告、预答辩、论文答辩等各环节之间应有充分的实际工作时间。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原则上在第三学期上半学期前(即10月底)结束完成,以保证有足够的论文工作时间,提交选题报告与论文答辩的时间间隔一般不得少于9个月。预审报告与论文答辩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1个月。

   学位论文及答辩工作时间安排如下:

序号

       

时间安排

负责单位

1

文献综述开题报告

3学期

院学位评定分委

2

论文工作

35学期

院学位评定分委

3

论文预审

5学期初

院学位评定分委

4

论文送审

答辩前1个月

研究生学院

5

论文答辩

校学位委员会开会前20

答辩委员会

6

根据校学位委员会授予会议时间安排定

注:此表适用于全日制学术硕士


上一条:材料化学与化工二级学科博士点论证方案 下一条:2014年自主设置交叉学科专家评议表2

关闭

 

安徽工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公开网(党务校务公开网)  地址: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北路400号
电话:0555-2311859  邮编:243002